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介绍 >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公司唯一直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公司发展链、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建设的公司企业大学。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天下泉城济南,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学校如同翱翔苍穹的苍鹰,雄踞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端——兴隆山脚下。

  自1958年建校以来,公司是电力行业的龙头和主导企业,学校始终坚持“根植行业、深融企业、服务发展、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校训,按照“师资雄厚,装备一流,管理精益,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在辉煌的60多年办学历程中,探索开创了一条“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和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的创新发展之路。数十万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成为光明的使者;无数有志青年在这里放飞人生梦想,为我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公司、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极大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推动学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1860亩,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29亿元,图书80.6万册。学校荣膺“中国最佳企业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中国最具价值企业大学”等称号,连续9年蝉联“中国企业教育先进百强”。并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优秀校园文明单位”、“全国一流电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资源整合构筑“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新格局

  学校诞生、发展、成长的历程,是公司坚持“科教兴企”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学校前身系始建于1958年6月的青岛动力专科学校,几经迁校易名。1997年7月,学校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校整合重组,搬迁至济南现址,实现了山东电力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1999年4月,学校与原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并重组,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办学体制,实现了山东电力科技与教育资源的整合。2008年12月,公司以学校为依托,组建成立了国网技术学院;2009年11月,学校上划直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承担起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2012年-2017年,学校先后设立成都、长春、西安、苏州、郑州等五家区域分院,及山西、湖北、天津、江西、丰满等五家合作基地,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以国际一流企业大学为发展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发展方向,历经多次战略整合,学校与国网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整体运作”,成功搭建了“行业-企业-学校”一体化的办学平台与体制,实现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并驱,打造成为了国家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起了电力行业大职业教育格局。

  作为公司发展链、人力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司重点建设的企业大学,学校与电网行业、各省电力企业建立“共同体”,实施“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国家电网公司、各省电力公司、直属产业公司等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撑;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标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组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高职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培养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教学系部与专业培训部、教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生学员管理组织体系的一体化,师资统筹培养、使用,设施统筹建设、使用。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产业链培训服务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技能等级评价中心、知识集成中心;成为东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具有强电专业的大学师资培训基地、大学生分段联合培养基地,以及面向公司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服务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2008年以来,培养学生2万多人、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0万人、技能鉴定11万余人,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支撑了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一流的专业与装备支撑特色办学

  一流的企业大学,要有一流的专业与装备。

  学校按照“对接产业、结构合理、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电力生产全过程,围绕学历教育与培训、技术服务并举,优化建设了热能与发电、输配电线路、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电力营销、信息通讯等紧密对接电力能源产业的六大专业群。

  依托电力行业企业,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基于现场工作过程,开发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按照“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现场一致、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覆盖电力发、输、变、配、供、用、调控、信通、建设等全生产流程,与中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及超超临界机组建设相适应的各类实训基地279个、工位8340个,包括全国首座实训220kV智能变电站、特高压变电站运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智能配网运检、智能微网控制、火电机组仿真等国际一流实训基地。建有全球能源互联网展示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设有山东电力焊工考核中心、山东省火力发供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有公司网络大学及其运管中心,公司系统60多家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为公司员工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灵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建有主干万兆、桌面百兆的高速、智能光纤校园网络,并以1000M带宽接入Internet及Cernet教育科研网。

  学校建有现代化、智能化图书馆,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是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先进单位。

专兼结合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平添办学活力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了“德育辅导者、实操带领者、业务传授者、现场工作者”四者合一的“双栖”型教学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33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占43.8%,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5.1%,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占47.3% 。每年从各电力企业选派技术能手、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专业领军人才等至少320人次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以1228人为骨干的兼职教师库。专兼结合师资互动,师资共培互用,既能开展学历教育也能做技术技能培训,既能在学校或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成教研科研,指导学生、员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又能对接企业技术、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形成了“周期制”挂职锻炼、“洄游式”挂教授课机制。

“行、企、校”共同体,建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经历、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联动、教学改革与生产真实应用联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联动。

  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学员为主体,以做为主,“做、教、学”一体,在“真环境”中做“真任务(项目)”,按照“真工艺”“实练实做”,让学生学员主动动起“手、嘴、脑”,做出“真产品”,直接获取现场工作经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公司新入职员工从2009年起,采用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2015年起,根据需求,学校每年为新疆、蒙东电力公司“定向”培养110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近年来又先后与北京、浙江,国网南瑞合作,共同培养电力人才。共同制定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质量共控,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了企校双方在招工即招生和招生即招工培养制度上的一体化、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育人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培养责任双主体、培养计划双方案、培养施教双导师,培养地点双场所、培养效果双认证等“五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企校双方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的一体化。

高技能高素养人才深受市场青睐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四真一实”行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学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举文化抓育人,重视学生个人特长、社团建设和专业技能活动的开展。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变电运行、电能计量等技能大赛与技术比武,增强学生技能。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公司新入职员工,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现场一线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95%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分布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广东核电公司、大唐电力公司、华能电力公司、山东钢铁公司、魏桥创业集团等大中型行业企业。

实施科研促教强校战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大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监督、新技术推广和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

  当前,公司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学校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将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现代高职教育,坚定不移地深化“行企校”一体化办学道路,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为保障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招生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一条 本章程适用于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工作。

第二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三条 学校招生工作接受纪检部门、新闻媒体、考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学校概况

第四条 学校全称: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国标码:11827

第五条 学校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第六条 学校办学层次:专科

第七条 学校地址:济南市二环南路500号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和审批招生计划,讨论决定招生录取重大事宜。

第九条 学校教务管理中心为组织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招生日常工作。

第十条 学校纪委办公室负责对招生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

第四章 招生专业与计划

第十一条 学校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以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批复为准。批复后学校网站及时公布招生专业和计划。

第五章 录取规则

第十二条 录取规则:遵循教育部及各省区市招生录取政策,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1.在实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录取时,学校各专业均不提选考科目要求,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和高考总成绩,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对进档考生依次录取,不进行专业调剂。录取山东省内春季高考考生时,依据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在类别内按照高考总成绩从高到低择优进行录取。

2.在未实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录取时,对于进档考生,依据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按照高考总成绩从高到低择优进行录取,当考生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并服从专业调剂,将被调剂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则予以退档。专业录取时各专业志愿间不设分数级差。

3.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第十三条 提档比例和高考附加分:依据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规定提档比例和有关加分投档政策执行。

第十四条 录取结果公布渠道: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网站,学校网站,录取通知书等。

第六章 收费、退费标准及资助政策

第十五条 学校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定的收费标准及有关规定收费。退费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8〕98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学校通过奖、贷、助、补、免等多种资助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资助项目。资助条件和标准由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5部门《山东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鲁财科教〔2020〕15号)以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资格复查与证书颁发

第十七条 新生资格复查:新生入校后进行体检和入学资格复查,如发现伪造材料取得报考资格者、冒名顶替者或体检舞弊及其他舞弊者,按照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十八条 学历证书: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并符合毕业条件者,颁发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历证书。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章 其它

第十九条 其它要求

1.外语语种:各专业不限制应试语种,但我校公共外语为英语。

2.男女生比例:所有专业录取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3.身体健康状况:按教育部统一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第二十条 学校不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办理招生相关事宜,对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学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若有与上级有关政策不一致之处,以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为准。未尽事宜,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由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解释。

学校网址:http://www.sepc.edu.cn

咨询电话:0531-82999089

咨询邮箱:sddzzsb@126.com
院校查询
专业查询